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:宏觀量子力學的突破
瑞典皇家科學院於2025年10月7日宣布,將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:
約翰·克拉克(John Clarke) ,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
米歇爾·H·德沃雷(Michel H. Devoret) ,美國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
約翰·M·馬蒂尼斯(John M. Martinis) ,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
獲獎理由 :
「因發現宏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及電路中的能量量子化」
他們在晶片上的實驗展示了量子物理的實際作用,揭示了量子力學在較大系統中的驚人表現。
獲獎貢獻,用白話加點數學解釋 背景:量子力學的極限在哪?
量子力學通常描述微觀粒子(像電子)的怪行為,比如穿隧效應 (tunneling,粒子能穿過障礙,像幽靈穿牆)和能量量子化 (能量只能以特定份量存在)。但問題來了:多大的系統還能展現這些量子特性?一旦系統變大(比如一堆粒子),這些量子效果通常會消失。這次三位得主用一個手掌大小的電路,證明量子力學也能在宏觀尺度 (macroscopic scale)上大顯身手!
實驗核心:約瑟夫森結與超導電路
他們在1984和1985年用超導體 (superconductor,電流通過時完全沒電阻)打造了一個電路,裡面有個關鍵元件叫約瑟夫森結 (Josephson junction)。這結是用一層超薄的絕緣材料隔開兩個超導體,電流得靠量子穿隧才能通過。數學上,約瑟夫森結的電流 I I 和電壓 V V 關係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:
I = I c sin ( ϕ ) I = I_c \sin(\phi) 這裡 I c I_c 是臨界電流,ϕ \phi 是相位差,反映了超導體中電子對(庫珀對,Cooper pairs)的量子行為。
他們的電路就像一個「宏觀粒子」,雖然由一大堆電子對組成,但整體行為像單一粒子,遵守量子力學規律。數學上,這系統的狀態可以用一個波函數 ψ \psi 描述,類似單粒子在勢壘中的行為。
量子穿隧效應
在實驗中,電路起初處於零電壓狀態 ,電流自由流動,像被困在一個「勢壘」裡。根據量子力學,這個宏觀系統居然能「穿隧」逃出這個狀態,產生可測量的電壓。數學上,穿隧機率跟勢壘高度 V 0 V_0 和寬度 a a 相關,簡化版機率公式是:
P ∝ e − 2 ∫ 2 m ( V ( x ) − E ) d x / ℏ P \propto e^{-2 \int \sqrt{2m(V(x) - E)} \, dx / \hbar} 這裡 m m 是系統的有效質量,E E 是能量,ℏ 是約化普朗克常數。這個公式說明,即使系統很大,還是能靠量子穿隧跳出原本狀態。
能量量子化
他們還證明這個電路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,只能以特定份量吸收或釋放能量,就像電子在原子裡只能跳特定能級。數學上,系統的能量 E n E_n 符合:
E n = n ℏ ω E_n = n \hbar \omega 其中 n n 是量子數,ω \omega 是系統的特性頻率。這表示電路的能量不是連續的,而是像階梯一樣一格一格。
生活比喻
想像你把一堆水(電子對)裝在一個超導「水桶」裡,水桶有個小洞(約瑟夫森結)。正常來說,水應該被困住,但量子力學讓水能「瞬間穿牆」流出去(穿隧效應),而且水流動時只能以固定份量(量子化)出現。這三位得主用晶片模擬這過程,證明連手掌大的電路也能耍量子花招!
為啥重要?
科學意義 :這實驗推翻了量子力學只適用微觀系統的傳統想法,證明宏觀系統也能展現量子行為,擴展了我們對量子物理的理解。
實際應用 :
量子電腦 :他們的技術是量子計算的基礎,特別是用超導電路做量子位元(qubits),像Google的量子電腦就受這啟發。
量子密碼學 :利用量子特性打造超安全加密。
量子感測器 :做超精準的測量,比如探測微弱磁場或引力波。
小波理論的關聯(回應前文)
雖然小波理論不是這次獲獎的直接主題,但它在分析這類實驗數據時超有用。比如:
信號分析 :小波變換(特別是CWT)能幫忙分解電路的時間-頻率信號,找出穿隧或能量變化的精確時刻。
去噪 :實驗數據常有雜訊,DWT可以濾掉噪音,突出量子效應的關鍵特徵。
數學上,小波變換(見前文公式)把電路信號 f ( t ) f(t) 分成不同尺度的逼近和細節,幫科學家清楚看到宏觀量子的「波動」。
總結啦
約翰·克拉克、米歇爾·德沃雷和約翰·馬蒂尼斯用超導電路秀了一手量子力學的「大絕」,證明連手掌大的系統都能耍穿隧效應跟能量量子化。他們的實驗不只讓科學家驚掉下巴,還為量子電腦、量子密碼學等未來科技鋪路。結合小波理論,這類實驗的數據分析更精準,幫我們把量子世界的秘密挖得更清楚!
小波理論的應用,白話加點數學調味
小波理論(Wavelet Theory)就像個超聰明的「數據拆解師」,能把亂七八糟的東西(像聲音、照片、地震波)切成一塊塊,幫我們分析跟處理。比起傳統的傅里葉變換只看頻率,小波厲害在能同時抓到時間 跟頻率 的變化,特別適合處理會跳來跳去的非平穩信號(non-stationary signals)。數學上,它靠一種叫「小波」的函數,把數據分解成不同尺度的逼近(低頻)跟細節(高頻)。以下用台灣人的直白話,混點數學,講講它的應用:
1. 照片跟影片壓縮,省空間又漂亮
有啥用 :讓你手機照片或Netflix影片檔案縮小,畫質還是不糊,省流量又順暢。
怎麼搞 :
JPEG 2000 :用**離散小波變換(DWT)**把圖片分解成不同頻率層次。數學上,DWT把圖像信號 f ( x , y ) f(x, y) f ( x , y ) 轉成逼近係數(低頻,抓大結構)和細節係數(高頻,抓邊緣)。公式簡單說是:
f ( x , y ) = ∑ j , k c j , k ϕ j , k ( x , y ) + ∑ j , k , d d j , k d ψ j , k d ( x , y ) f(x, y) = \sum_{j, k} c_{j, k} \phi_{j, k}(x, y) + \sum_{j, k, d} d_{j, k}^d \psi_{j, k}^d(x, y) f ( x , y ) = j , k ∑ c j , k ϕ j , k ( x , y ) + j , k , d ∑ d j , k d ψ j , k d ( x , y )
這裡 ϕ \phi ϕ 是縮放函數(抓粗略輪廓),ψ \psi ψ 是小波函數(抓細節),j , k j, k j , k 是尺度跟位置,d d d 是方向(水平、垂直、對角)。這能把圖片壓縮到超小,細節卻保留,像醫療CT或衛星照片超依賴它。
影片串流 :同樣用DWT分解每幀的空間跟時間資訊,壓縮後傳輸快,像YouTube不卡全靠這招。
為啥猛 :小波的多分辨率分析(multiresolution analysis)能分層看數據,壓縮後放大縮小都不失真。
數學亮點 :DWT用快速算法(像Mallat算法),計算複雜度低到 O ( n ) O(n) O ( n ) ,比傅里葉變換的 O ( n log n ) O(n \log n) O ( n log n ) 還省力。
2. 濾雜訊,信號乾乾淨淨
有啥用 :把噪音(像路邊車聲)踢掉,讓有用的信號(語音、地震波)更清楚。
怎麼搞 :
語音處理 :用小波把語音信號 s ( t ) s(t) s ( t ) 分解成不同頻率層,數學上是:
s ( t ) = ∑ j , k c j , k ϕ j , k ( t ) + ∑ j , k d j , k ψ j , k ( t ) s(t) = \sum_{j, k} c_{j, k} \phi_{j, k}(t) + \sum_{j, k} d_{j, k} \psi_{j, k}(t) s ( t ) = j , k ∑ c j , k ϕ j , k ( t ) + j , k ∑ d j , k ψ j , k ( t )
再用閾值法(thresholding)把小係數(通常是噪音)設為零,重建乾淨信號,像是Siri聽你講話時濾掉背景噪音。
地震監測 :地震波數據很亂,小波能分解出低頻(地震主波)和高頻(雜訊),幫科學家抓出真信號,精準預警。
醫療信號 :心電圖(ECG)或腦電圖(EEG)用小波提取特徵,比如心跳的尖峰,數學上靠小波係數 d j , k d_{j, k} d j , k 找異常點,幫醫生診斷。
為啥猛 :小波的時間-頻率局部化(time-frequency localization)比傅里葉變換強,能精準鎖定哪個時間點有啥變化。
數學亮點 :連續小波變換(CWT)的公式是:
W ( a , b ) = 1 a ∫ − ∞ ∞ f ( t ) ψ ( t − b a ) d t W(a, b) = \frac{1}{\sqrt{a}} \int_{-\infty}^{\infty} f(t) \psi\left(\frac{t - b}{a}\right) dt W ( a , b ) = a 1 ∫ − ∞ ∞ f ( t ) ψ ( a t − b ) d t
這裡 a a a 控制尺度(頻率),b b b 控制時間位移,給你超細的時間-頻率圖。
3. 挖數據,找規律,超好用
有啥用 :從亂七八糟的數據(像股票、圖片)抓出規律,幫你做決策。
怎麼搞 :
金融市場 :小波把股價時間序列分解成不同尺度的趨勢跟波動,比如用DWT把 x ( t ) x(t) x ( t ) 拆成低頻(長期趨勢)和高頻(短期亂跳),幫投資客看清市場動向。
圖片辨識 :小波抓圖片的紋理跟邊緣,數學上是用高頻係數 d j , k d_{j, k} d j , k 找邊緣特徵,幫人臉辨識或自駕車認路。
為啥猛 :小波的多尺度分解能從大趨勢看到小細節,像把數據用不同放大倍率檢查。
數學亮點 :小波基得滿足正交性(orthogonality),像Daubechies小波保證分解後數據不重疊,重組時不失真。
4. 科學跟工程的硬派應用
物理研究 :像研究湍流或引力波,小波幫忙分解亂七八糟的信號。LIGO抓引力波用CWT分析微弱信號,數學上靠小波係數找異常振動。
氣象預報 :用DWT分解氣溫、降雨的時間序列,找出週期或怪現象,幫氣象局猜天氣。
機器維修 :工廠機器振動數據用小波分解,抓出異常頻率(比如軸承壞掉的高頻震動),提前維修省錢。
為啥猛 :小波能處理超複雜的非線性數據,科學家跟工程師愛不釋手。
數學亮點 :小波的緊支撐性(compact support)讓計算集中在局部,效率超高。
5. 新潮應用,未來感滿滿
AI與深度學習 :小波跟神經網路搭檔,分解圖片或數據,幫AI抓多尺度特徵,像醫療影像分割更精準。
網路安全 :用小波分析網路流量,抓出異常模式(像駭客攻擊),數學上靠高頻係數找突發變化。
醫療影像 :小波增強MRI或超聲波圖像的對比度,幫醫生看得更清楚。
數學小總結
小波的核心是把信號 f ( t ) 用縮放函數 ϕ 和小波函數 ψ 表示,通過不同尺度 j j j 和位移 k 來分解:
f ( t ) ≈ ∑ j , k c j , k ϕ j , k ( t ) + ∑ j , k d j , k ψ j , k ( t )
DWT :離散化處理,計算快,適合電腦應用。
CWT :連續分析,超精細,適合科學研究。
常用小波基 :Haar(簡單方波)、Daubechies(平滑又正交)、Symlets(對稱性好)。挑錯基可能讓效果打折,得看數據特性選。
總結啦
小波理論就像個超強的數據 Swiss Army 刀,從你手機的照片壓縮、影片串流,到地震預警、醫療診斷,甚至抓宇宙引力波,都有它的身影。數學上,它靠多尺度分解跟時間-頻率分析,幫我們把複雜數據拆得清清楚楚。隨著AI跟電腦越來越厲害,小波的用途只會更廣!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