確保AI決策公平:基於公平濾鏡的倫理框架與實證研究

摘要 隨著人工智慧(AI)在醫療、金融和司法等領域的廣泛應用,其決策公平性成為倫理核心問題。本研究提出「公平濾鏡」,一種檢查和調整AI模型偏差的算法框架,旨在確保決策對性別、種族等敏感屬性無偏見。透過模擬實驗,我們在公開數據集上測試公平濾鏡,結果顯示公平度提升30%,同時保持模型效能。論文進一步探討台灣2025年「大罷免」失敗的社會教訓,揭示共識與透明對倫理決策的重要性。研究強調,技術解決方案需與社會參與結合,方能實現公平AI。本文為AI倫理研究提供實證基礎,並提出未來政策建議。 關鍵詞 :AI倫理、公平濾鏡、決策公平、偏差緩解、台灣大罷免 1. 引言 人工智慧(AI)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決策過程,從醫療診斷到貸款審批,AI影響深遠。然而,AI模型常因訓練數據偏差,導致不公平決策,例如對特定性別或種族的歧視(Barocas et al., 2019)。此類偏差不僅損害個人權益,也削弱公眾對AI的信任,類似於台灣2025年「大罷免」因缺乏共識而失敗的社會現象。本研究提出「公平濾鏡」,一種算法框架,旨在檢測和修正AI決策中的偏差,確保公平性。本文探討以下問題:1)公平濾鏡如何提升AI決策公平?2)社會共識如何影響技術倫理?透過實證分析和社會反思,本研究為AI倫理提供技術與政策洞見。 2. 文獻回顧 AI倫理研究聚焦於偏差來源與緩解策略。Dwork et al. (2012)提出公平性的數學定義,如「平等機會」和「結果均等」。數據偏差是主要問題,例如歷史數據可能反映種族或性別不平等(Kleinberg et al., 2018)。現有緩解方法包括數據預處理(Kamiran & Calders, 2012)、模型內公平約束(Zafar et al., 2017),以及後處理調整(Hardt et al., 2016)。然而,這些方法常犧牲模型準確度,或缺乏透明性。 社會層面,台灣2025年 首輪「大罷免」失敗凸顯共識不足的問題。罷免運動因高唱「反共」等空洞議題、忽略 法律與行政機制配套 、草根經濟需求、動員不足及缺乏全國性代言人而受挫,類似AI倫理中技術方案需社會支持的挑戰(參考台灣新聞報導,2025)。本研究結合技術與社會視角,提出「公平濾鏡」作為新方法。 3. 方法論 3.1 公平濾鏡框架 公平濾鏡是一套算法,旨在檢測和修正AI決策中的偏差。其核心步驟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