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子力學前傳: 對數是量子世界的「入場券」

 一篇用「白話文」寫的完整論文


作者:一個愛問「為什麼」的科學迷
日期2025 10 31 日(萬聖節)
摘要https://youtu.be/


這篇論文不用公式嚇人,只用生活比喻告訴你:

大自然不是用「加法」數東西,而是用固定比例「乘法」—— 對數,就是它的尺。
我們從耳朵聽音樂開始,聊到酸鹼地震星星,再到普朗克的「整包薯片」,最後愛因斯坦的「光飛鏢」。
全篇重整整合,保證一氣呵成,笑著讀完就懂量子世界!


第一章:你耳朵早就知道答案 —— 對數均勻的原理

想像你在聽音樂:

  • 從鋼琴最左邊的「啦」跳到下一個「啦」,頻率從 110 Hz 變成 220 Hz —— 翻倍。
  • 再往右跳,440 Hz 變成 880 Hz —— 還是翻倍。
  • 你聽起來?每跳一次,音高「升一樣高」!

但如果你用「加法」想:

  • 110 變成 220 +110 Hz
  • 440 變成 880 +440 Hz

這差距差了四倍!可你耳朵完全沒感覺「後面跳得更遠」。

為什麼?
人耳的尺是「倍數尺」,不是「公分尺」。
這就是「對數均勻」的開始:自然界或人類感知系統傾向於以「相對變化」(乘除)而非「絕對變化」(加減)來區分差異。

在對數尺度下:

  • 「加法」是線性的:1 → 2 → 3 → 4(每步 +1

  • 「乘法」是幾何的(指數的):1 → 10 → 100 → 1000(每步 ×10

  • 「對數」則將這種幾何增長(乘法)拉回到一個線性、易於理解的刻度上: 它可以將 1 → 10 → 100 → 1000 這些間隔不等的數字,在對數尺上轉換成間隔相等1 → 2 → 3 → 4

  • 對數是我們用來理解和量化宇宙中常見的比例關係、倍數增長和感覺感知的關鍵工具,我們的感官是以比例(乘法)的方式來處理信息,所以我們必須使用對數尺來將這些乘法變化轉換成**主觀上感覺均勻(加法)**的刻度。這解釋了為什麼分貝 dB、芮氏規模、pH 值以及音樂中的音程(頻率是乘法關係,但音程是加法感覺)都採用對數刻度。


音樂用對數音階(12平均律):音分 = 1200 × log(頻率比) —— 等比頻率 = 等感知間距。

三大科學經典原理:

  1. 韋伯定律:感覺差要跟強度成比例。
  2. 費希納定律:感覺強度跟 log(物理刺激) 成正比。
  3. 尺度不變性:自然現象在不同大小下行為相似。

所以你不覺得 440Hz 比 220Hz 高「一倍」,但你會覺得「升了一級」。

這就是「對數均勻」的世界觀。



第二章:酸鹼、地震、星星亮度 都在用同一把尺

科學界愛用對數定義的例子,到處都是:

東西

真實變化

對數後怎麼變?

為什麼對數均勻?

pH

酸度從 0.0000001 → 0.000001(差100倍)

pH 7 → 5(差2格)

壓縮極端範圍,符合化學感知

地震

能量差1000

芮氏規模差3

每級 ×10 振幅,等比能量

星星亮度

100

星等暗5

-2.5 × log(亮度比),古希臘遺產

聲音

強度差100萬倍

分貝差60 dB

20 × log(壓力比),耳朵的「倍數耳」

本福德定律

首位數字機率

log(1 + 1/d)

自然數據的「倍數分佈」

你發現了嗎?

為什麼這麼多科學都愛對數?



科學與工程:用於處理指數成長、放射性衰變、聲音強度、地震震級(如芮氏規模)。 
金融:計算複利、投資報酬率、風險模型。
電腦科學:分析演算法時間複雜度(如 O(log n))、資料壓縮與加密。
自然現象建模:如人口成長、生物繁殖、病毒擴散等。




  • 因為它壓縮極端(小數與大數放一起不會爆表)。
  • 因為它符合感覺(我們天生是比例感)。
  • 因為它讓乘法變加法 log(ab) = log a + log b 除法變減法log(a/b) = log a - log b(計算更省力)。
  • 統計便利:對數正態分佈、最大似然估計。
  • 因為自然現象如衰變、成長、波傳播常是 eˣ 或 10ˣ 型態。
  • 細菌的繁殖、複利增長、星系的膨脹、甚至人類聽覺和視覺的感知模式是乘法(指數級別的),那麼要測量或理解這種增長,最合適的工具就是對數。

第三章:普朗克常數


—— 能量也「打包賣」


來看看量子世界。

普朗克發現,能量不是連續的,而是一「包」一「包」出現。

這包的大小叫 普朗克常數 (h):


E = h × ν(能量 = 常數 × 頻率)


這就像:


  • 紅光:小包薯片(低頻,能量少)
  • 藍光:大包薯片(高頻,能量多)


光震得越快,一包能量就越大。

這就是量子的開始:能量不是加法連續,而是乘法倍增。



第四章:愛因斯坦的飛鏢實驗


19世紀物理學家們在哭:光電效應不符波理論。


現象

波理論預測

實際結果

紅光再強也打不出電子

能量應該會慢慢累積

完全沒反應

藍光只閃一下就出現電子

應該要照超久

瞬間蹦出!

電子速度跟光的亮度無關

應該亮一點就快一點

其實只跟顏色(頻率)有關!


後來愛因斯坦說:「光根本不是波,而是一堆飛鏢!」

這就是光電效應的故事。


愛因斯坦說

光是一顆顆「光子」,能量 = h × ν。

每顆光子像一支飛鏢,專打電子。


電子要逃出去得先付「門票」——功函數 φ。

剩下的能量變成它的「跑速」。

這就是光電效應公式:

光能量 = 門票 + 電子動能

太陽能板、相機、雷射,全靠這原理。


所以說:

遠看光像波,近看像飛鏢。

遠看一包薯片,近看是一片一片。


第五章:結論 —— 大自然是個「倍數控」


世界類型:線性世界

尺度: 加法

用法: 適合數尺、公分

世界類型:對數世界

尺度: 倍數

用法: 適合耳朵、眼睛、宇宙


  1. 省空間:壓縮大範圍。
  2. 公平:小聲跟大聲差「一倍」才算「一樣大」。
  3. 簡單:乘法變加法。
  4. 普朗克先生蓋章:量子世界按「倍數」發貨,愛因斯坦用飛鏢證明。


普朗克負責「打包」,

愛因斯坦負責「證明」,

對數負責「翻譯給人聽懂」。



參考文獻

  1. 「我耳朵」—— 每天聽音樂的你。
  2. 「化學課本」—— pH試紙那頁。
  3. 「地震新聞」—— 芮氏規模差1級有多可怕。
  4. 「普朗克」—— 那個說「能量要整包賣」的老頭。
  5. 「愛因斯坦」—— 把光變飛鏢的相對論大師。
  6. 「黑體鍋」—— 你家炒菜鍋發紅光的時候。


後記

下次你再聽到「對數」或「量子」,別怕!
它不是數學怪獸,量子不是玄學。

它們只是自然界在說:


「一切的變化,其實都在倍數中。」


コメント

このブログの人気の投稿

修仙を極めた僕が量子理論で世界を救うまでの恋愛記録

凡人修真の一念永恒(原典・呪文注釈付き)

Exploring Quantum Computing: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